渔父

原文1
屈原既放,

2
游于江潭,

3
行吟泽畔

4
颜色憔悴,

5
形容枯槁

6
渔父见而问之,

7
曰:“子非三闾大夫欤

8
何故至于斯

9
屈原曰:

10
“举世皆浊我独清,

11
众人皆醉我独醒,

12
是以见放

13
渔父曰:

14
“圣人不凝滞于物,

15
而能与世推移

16
世人皆浊,

17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18
众人皆醉,

19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20
何故深思高举,

21
自令放为

22
屈原曰:

23
“吾闻之:

24
新沐者必弹冠,

25
新浴者必振衣

26
安能以身之察察,

27
受物之汶汶者乎

28
宁赴湘流,

29
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30
安能以皓皓之白,

31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32
渔父莞尔而笑,

33
鼓枻而去

34
歌曰:

35
“沧浪之水清兮,

36
可以濯吾缨

37
沧浪之水浊兮,

38
可以濯吾足

39
遂去,

40
不复与言

注释

既放:指屈原被楚襄王放逐游于江潭:指在江边漫游潭:原指深渊,这里指江边行吟泽畔:指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诗

颜色:指脸色形容:指体态容貌枯槁:枯瘦

三闾大夫:楚国官名,掌管楚国贵族屈昭三姓贵族谱牒等事物

见放:被放逐

凝滞于物: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与世推移:随从世俗不断改变自己王逸注为“随俗方圆”,即随波逐流

淈(ɡǔ)其泥:搅动泥沙淈:搅乱扬其波:扬起水波此句意为推波助澜,随波逐流

餔其糟:吃酒糟啜其醨:喝薄酒此句亦随波逐流,变本加厉之意

深思:指思虑深远五臣注:“谓忧君与民也”高举:行为高尚,不同于一般世人深思高举,正是屈原独醒独清的具体表现自令放为:让自己遭放逐呢为:疑问语助词

新沐者:刚刚洗过头发的人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新浴者:刚刚洗过澡的人振衣: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察察:洁白的样子

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湘流:湘水,流经今湖南省赴湘流:指投江自杀

皓皓之白:指纯洁高尚的品格

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鼓枻(yì):敲击船桨

沧浪:水名,在今湖南省境内蒋骥以为“本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二水”濯:洗缨:系结帽子的丝带

沧浪歌又见于孟子·离娄,可能是流传于江湘一带的民歌

译文1

屈原被放逐以后,

在沅江岸边漫游,

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

身体枯瘦

渔父看见他,

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

为何到了这种地步

屈原说:

“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

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清醒,

所以被放逐了

渔父说:

“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

能够随从世俗不断改变自己

世上的人都混浊,

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

众人都喝醉了,

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

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

让自己遭到放逐呢

屈原说:

“我听说,

刚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刚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

受到脏东西的玷污

我宁肯跳入湘水,

葬身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高洁的品质,

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

渔父微微一笑,

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

唱道:

“沧浪之水清又清,

屈原投江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混又浊,

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竟自离去,

不再和屈原说话

赏析

渔父和前篇卜居,王逸章句皆以为屈原作,但在渔父序的末尾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则又以为渔父为楚人采屈原之轶事而作至清崔述明确提出渔父非屈原所作:“谢惠连之赋雪也,托之相如谢庄之赋月也,托之曹植是知假托成文,乃词人之常事,然则卜居渔父亦必非屈原所自作”今世许多学者赞同此说但也有人力主渔父卜居为屈原之作,如姜亮夫先生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屈原赋今译诸书中作了反复的论证

渔父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渔父则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致的

×
Next 下一页Prev 上一页Menu
 目录
Copy 复制Top
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