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三十年:鲁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
②成:地名,今址不详。
③郭(zhang章):国名,纪的附庸国。故地在今山东东平县东。④纪之遗邑:《春秋三传》孔颖达注:“计纪侯去国,至此二十七年,则邑不得独存,此盖附庸小国。若郭、郭者也。不言侵伐,盖以兵威胁降附。”
⑤遇:非正式会见。鲁济:鲁国济水。济水经过齐国和鲁国,在齐国境内,称齐济;在鲁国境内称鲁济。
⑥子司马子:公羊学派的一位先师。
⑦盖以操之为已整:何休注:“操,迫也。已,甚也。整(叻促),痛也。迫杀之甚痛。”
⑧驱之:何休注:“时桓公力但可驱逐之而已,戎亦天地之所生,而乃迫杀之甚痛,故去战贬,见其事恶不仁也。山戎者,戎中之别名,行进故录之。”
鲁庄公三十年,春夭,周历正月。
夏天,鲁国军队驻扎在成这个地方。
秋天,七月,齐国军队迫使郸投降。“郭”是什么地方?是纪国遗留下的一座城邑。“降”是什么意思?就是夺取它。既然是夺取它,那么为什么不说夺取呢?这是为齐桓公避讳。鲁国以外的国家夺取城邑是不记载的,这里为什么记载呢又因为纪国的城邑全部被齐国夺取了。
八月,癸亥这天,安葬纪叔姬。鲁国以外的夫人是不记载葬礼的。这里为什么记载呢?是为了怜悯她,为什么怜悯她?因为她的国家灭亡了,只能安葬在她的小叔子的地方。
九月,庚午初一这天,发生日食,鲁国民众击鼓,用牛羊祭祀土地神。
冬天,鲁庄公和齐侯在鲁国济水非正式会见。
齐国人攻打山戎。这“人”就是齐桓公。为什么称他“人”呢?为了贬低他。为什么要贬低他?子司马子说:“大概是因为齐桓公迫杀山戎人太过分了。”这是战争,为什么不说交战呢?《春秋》认为只有势均力敌的双方作战才能说交战,齐桓公对付山戎人,只要驱逐就行了。